打字慢,有病情

当前位置:首页> 疾病知识 > 牛羊疾病防治 > 猪五号病的症状以及治疗
猪五号病的症状以及治疗

猪五号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蹄疫。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(FMDV)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。主要侵害偶蹄兽,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。猪感染口蹄疫病毒的临诊特征表现为口腔粘膜、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

 

流行特点  

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,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不同,一般是越年幼的仔猪发病率越高,死亡率越高;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、冬季和早春,尤以春季达到高峰,但在大型猪场及生猪集中的仓库,一年四季均可发生;本病常呈跳跃式流行,主要发生于集中饲养的猪场、仓库,城郊猪场及交通沿线;畜产品、人、动物、运输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。

 

主要危害

猪口蹄疫发病率高,传染快流行面大。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,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70%的相对湿度和较低气温的情况下,病毒可见于100km以外的地区。发病率可达100%,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,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%。

该病一旦发生,如延误了早期扑灭,疫情常迅速扩大,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,并且很难根除,使得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OIE)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,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

 

病原

口蹄疫病毒7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保护。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,在干粪中病毒可存活14天在粪浆中可存活6个月。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敏感。当pH低于6或高于9时,病毒很快失活。

 

传播途径

主要包括:直接接触传播,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;间接传播,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。气源传播,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。水源传播,如污染的饮水、水源等。

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

 

主要症状:

蹄部水疱为特征,体温升高,泡沫状流涎,全身症状明显,蹄冠、蹄叉、蹄踵发红、形成水疱和溃烂、有继发感染时,蹄壳可能脱落;病猪跛行,喜卧;病猪鼻盘、口腔、齿龈、舌、乳房(主要是哺乳母猪)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;仔猪可因肠炎和心肌炎死亡

 

预防难点:

1、口蹄疫难以控制和根除的原因

FMDV 易感动物种类繁多;潜伏期短、发病急,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强;传播方式多,病毒变异性强;动物机体对口蹄疫免疫应答程度较低等。口蹄疫疫苗只能阻断临床症状的出现,但不能阻止病毒进一步繁殖并形成持续感染。牛可带毒数年之久,猪不能持续感染,但排毒量非常大,给防控加大难度。

2、影响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

1)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性

目前来讲,猪口蹄疫主要是O 型、A 型。其中O 型是感染最多的,也是最难防控的,应重点关注。口蹄疫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,同血清型的各拓朴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,所以,疫苗毒株的选择上,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须与流行毒株尽可能匹配。

2)母源抗体的干扰

3)免疫程序不合理

不同的猪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首次免疫时间和免疫次数,导致大量的免疫失败现象。

4)疫苗储藏与冷链

运输、存放时温度未按疫苗保存要求,如保存温度较高,油佐剂疫苗冷冻,易导致疫苗中有效抗原的降解或破乳,造成疫苗效力减小甚至完全失效。

5)疫苗使用

注射操作不规范,注射器的刻度不清晰,或注射时“打飞针”造成免疫的剂量不足。免疫接种前后猪只受到湿度过大、通风不良、过冷、过热、断奶、限饲、长途运输、脱水、突然换料、转群或咬架等刺激,都可不同程度地造成应激,导致猪体免疫应答能力减弱。

6)猪体健康状况

免疫抑制性疾病,如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,使得猪群往往处于免疫抑制状态,更易感染口蹄疫病毒;霉菌毒素,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等可使T 和B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,导致疫苗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减弱,造成免疫失败。

3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

生产实践中,选择合适的疫苗,科学地免疫是保证仔猪群具有良好免疫力的重要措施。一般来讲,后备猪,在170 日龄以前按照育肥猪免疫程序;经产母猪,1 年普免3 ~ 4 次。 

 

治疗:无特效方案,只有采取对症治疗。

 

口蹄疫净化方案:   

 饮水   维可康十复合vb粉十牧旺增免灵十牧旺病毒康十牧旺能量王,兑水600一800斤。

    拌料:菌敌十热痛消十瘟热毒消9十胃肠活1,拌料400一500斤。  



此文关键词:猪五号病的症状以及治疗  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  • 联系人:

  • 联系电话:

  • 微信: